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

[咖塔的澳洲日記10] 墨爾本,散盡家財的古都印象

[咖塔的澳洲日記10] 墨爾本,散盡家財的古都印象

在西澳旅行的時候,甚至到了雪梨之後,我們遇到了很多人都說一定要到墨爾本看看,他們說墨爾本是澳洲藝術家和運動者的大本營,於是我們就訂了機票飛往墨爾本。看著旅遊書上的墨爾本古色古香,充滿華麗的英式建築,不禁讓人對這個城市多一分期待和想像。

實際搭上電車來到市區,看著漂亮的古典建築、街上跑的傳統地上電車(tram),以及保存良好的監獄和教堂,人們悠閒的騎腳踏車,讓人覺得這真是一個保有文化歷史傳統、匯集人文價值的藝術之都,但不同於仍舊精湛動人的城市風貌,它的骨架與價值早已大幅度的轉移,轉型成為截然不同的新世代都市。


私有化的極致

受到新自由主義浪潮的影響,從1990年代開始,澳洲的地方政府就開始積極推動私有化(民營化),全澳洲總共出售大約價值850億澳幣(約合台幣2兆5500億元)的公營企業予以私人單位經營。

其中由於維多利亞州政府的負債嚴重,因此這一波的民營化以墨爾本身處的維多利亞州為最,大約有300億澳幣(約合台幣9000億元)的公營企業遭到出售(民營化)。他們將公營產業包括水電及天然氣公司,切割成多個部門之後出售,政府獲得280億澳幣(約合台幣8400億元),澳洲運動彩券TAB則賣了6億7500萬澳幣(約合台幣202億5000萬元),道路修繕、醫院、監獄、地上電車、中長途電車、火車、港口等等也分別出售,私營的年限為10到15年不等。(數據引用自http://unpan1.un.org/intradoc/groups/public/documents/apcity/unpan005244.pdf

除了出售的總金額之龐大以外,其他問題像是:「政府是否將企業/產業完全或部分私有化?」、「民營企業如何攤提支付成本?」、「政府和民營公司如何分配利益?」、「政府是否有提供企業補貼?」等等,一般大眾根本無從得知。明明政府用納稅人的稅金來進行社會建設,民營化的詳細內容卻以「公私合作模式(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,PPP)」為由,認定政府與民間企業簽訂的契約為「商業機密」,所以政府出多少錢、民營公司賺多少錢、政府分多少、民營公司分多少,這些事情都「無可奉告」,而大眾的權益就在其中受害。


民營化的大眾運輸

我們的中小學社會課本教導我們的是一套新自由主義的邏輯,他們認為公營事業是沒有效率的,只有民營化才能夠促成競爭,讓這些服務與產品變得更好,但實際上卻常常不是如此。以墨爾本市區的大眾交通運輸來說,剛開始民營化的時候,政府將地上電車、市區-市郊電聯車、公車系統切割出售,因此各種交通工具路線分屬不同公司經營,每個公司有各自的售票系統,造成作業困難、民眾混淆以及各種不必要的紛爭,民眾抱怨聲浪不斷。經過一番波折以及政府介入之後,票價得以統一並且現在一律使用Myki卡(類似台灣的悠遊卡)。

但是統一使用Myki卡還是帶來了很多問題,例如車票感應時間相當長,造成乘客必須一一排隊刷卡,拉長上下車時間,即使增設刷卡機器也沒有解決根本上感應時間太長的問題。而且因為感應時間過長,常常會有人太早或太晚拿走卡片,造成沒感應到、誤扣款等等,但是並非每個車站都可以處理卡片,於是卡片出了問題的人得大老遠跑一趟市中心的辦公室,否則該張卡片就無法使用。

墨爾本的Myki卡同時也是相當不友善旅行者的制度,截至去年(2012年12月)為止,墨爾本原本還有兼行一個Metcard(單程紙卡票)的制度,但是民營公司基於成本考量,目前已經廢除使用。因此,如果你是在墨爾本短期拜訪的旅客,原本可以直接購買Metcard紙卡票透過大眾運輸工具暢遊墨爾本,現在卻必須先花六塊澳幣(約合台幣一百八十元)購買Myki卡(空卡),然後再另行儲值金額,當要離開城市時,即使用不到該卡片也無法退回六塊澳幣。

其他小細節像是:民營化公司只提供該公司的營運路線圖,資訊斷裂造成旅客無法得知如何轉乘其他車種,無法活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;老年人習慣與人互動接觸,不習慣操作加值機器,常常忘記上下車刷卡而造成金額誤扣;由於電聯車公司與地上電車公司互相競爭,資訊及車站位置沒有整合,造成旅客轉乘時間拉長,降低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;時刻表混亂、嚴重誤點等等的問題。就連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我們,也發現Google大神居然屈服於這座城市之下,當你點開它的導航功能時,大眾運輸的選項是完全無法作用的。原本應該是要減少車流量,讓市民、旅客更方便移動的大眾交通運輸,卻變成獨立各自為政、無法銜接轉乘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,反而造成社會大眾的困擾。

由於私有化的影響,民營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大量刪減工作人員數量和質量。過去地上電車販售紙卡車票時,除了駕駛人員之外,必須再另外配置一名隨車人員,因此地上電車至少會有兩名工作人員可以互相照應,並且適時處理車內的糾紛。現在地上電車只配置一名駕駛,如果感應票卡Myki出了問題,駕駛也無法立即處理。其他車站工作人員也大幅減少,且大多聘用年老體衰的工作人員,對於無法維持車站的夜間安全,民營公司卻只是選擇使用增設監視器、夜間配置配槍保全(並且授權在危及情況下可以射殺任何人)的方式應對,而非根本的解決問題。

現在走在路上隨便抓個墨爾本的居民來問問,大概每個人對這個系統都有各種不同的抱怨跟痛恨。像這樣:(翻譯:myki是小偷)

(圖片來自臉書 Does Melbourne even creep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344801835645677&set=a.308506082608586.1073741826.308504922608702&type=1

因為卡片感應時間太長,甚至有人設計了這個:(翻譯:對不起,我正在用myki)

(圖片來源:http://blurg.wordpress.com/tag/myki/


私有化的文化遺跡

澳洲早在十九世紀初期便是英國罪犯的流放地,因此走遍澳洲各大城市,到處都是奴役罪犯開墾、挖礦的故事,最具代表性的遺跡就是這些歷史悠久的的監獄。墨爾本市區的老監獄Old Melbourne Gaol便是其中之一,由半官方的澳洲國家信託(National Trust)營運,在民營化的浪潮之下,參觀票價一路往上狂飆,從2007年的12.5澳幣(約台幣375元),到2013年的22澳幣(約台幣660元),在短短的五年之內近乎翻倍。

由於維多利亞州政府的負債嚴重,因此地方政府竭盡所能的出售所有可以賣掉的東西,包括監獄遺跡。因此,在墨爾本市郊你可以看到政府保留了高聳的監獄石牆以及監視塔,轉個圈裡面卻是私人住宅所在地。不知道住在裡面的人是覺得這樣的房子很時髦,還是覺得毛骨悚然呢?


(圖片為google地圖街景截圖)


把你的日常生活交給財團

其他像是電力、水資源、醫院、港口,甚至連原本應該是政府負責的「汽機車牌照稅」管理,在維多利亞州都是委外經營。民營化的電力公司為了要降低成本,便大幅減少電線電纜維護的作業頻率,甚至減少市郊工作人員進駐的工作站,使得幾年前在電線電纜缺乏維護的狀況下漏電,引發火災造成上百人死亡。針對此次事件,民營化的電力公司表示在「公私合作模式(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,PPP)」的契約之下,這次的意外應該由政府(即納稅人)買單。

民營化的醫院也因為不敵市中心地價飛漲,最後只好出售原本佔地相當廣且歷史悠久的建築,把全部的設備和資源擠進距離市中心稍遠的一棟大樓裡。只保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棟,剩下的院區全部拆除,重建成為購物商場的一部分。原址只剩下一棟的古典建築,孤零零且突兀的站在後現代大樓的旁邊。

長期缺水的澳洲總是會想盡各種辦法來省水,以及開發水資源。前幾年維多利亞州發生重大的乾旱,因此政府以「公私合作模式」在墨爾本郊區興建了一間海水淡化廠,想不到隔年海水淡化廠興建完成,維多利亞州卻久旱逢甘霖,不缺水了。於是這間從來沒有機會啟用的海水淡化廠成了蚊子廠,而人們根本從來沒使用過海水淡化廠的水,卻還是得在水費帳單裡額外支付金額予以民營公司,支付興建這個海水淡化廠的帳單。

就連澳洲的媒體,也逃不過私有化的命運。目前澳洲的媒體集團主要由梅鐸(Rupert Murdoch)的新聞集團(News Corporation)和約翰費爾費斯的報業集團(John Fairfax Media)所壟斷,新聞內容單一且立場偏頗不說,電視節目內容也缺乏文化多樣性。而接下來的九月聯邦大選,自由黨(Liberals)還想要推動公營的澳洲國家廣播公司(Australian Broadcast Corporation,ABC)和澳洲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(Special Broadcast Service,SBS)走向私有化。


每一吋都是私人土地

在墨爾本市中心到處走動,可以看到不少漂亮的英式建築,這些漂亮的建築大部分都是私人土地。即使是墨爾本市中心的各級法院大樓和公家機關辦公室,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向地主承租的私人土地。這種「公/私」的產權劃分,在人民與政府或財團起衝突的時候變得更加明顯。

之前向大家介紹過的「星期三行動小組(Wednesday Action Group)」便是試圖衝撞這樣的體制。那天參與的行動是到澳洲高等法院(High Court of Australia)的大樓前面進行連署,我們「乖乖的」依法只使用部分的人行道擺放連署書,並且未曾阻礙行人行走,但是澳洲高等法院的保全就一直要把我們趕走,並且表示人行道旁邊的高等法院大樓廣場是「私人土地」,禁止我們踏上這塊私人土地。

不久之後保全找來了維多利亞警察,這些警察雖然不是很想趕這一群老人家,百般無奈之下,基於職責還是得介入看看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。期間穿黑衣的保全對於警察並沒有馬上驅離我們感到非常不滿,於是又跑來要求警察告訴這些人立即離開。但因為我們站著的地方是人行道,屬於公共空間,警察除了挑剔我們把旗子和布條綁在屬於「公共財產」的柱子上之外,實在沒有權力把我們趕走。

在其他議題的行動,即使活動是在人行道和騎樓上,總是會遇到保全說「這是私人土地,請你離開」。到底公共區域都去哪裡了呢?


同樣思維的台灣

住在墨爾本的Peter說,原本人們期待私有化(民營化)應該會更有效率,想不到帶來的卻是越來越高昂的費用,以及越來越差的服務品質。同時人們的選擇一再的被限縮,就連那些以前屬於「公共的」東西,現在都不再屬於我們的了,越來越多東西被變成「使用者付費」,但政府向我們討的稅金卻不曾減少。

看著墨爾本的私有化,再看看台灣:「政府疑似透過國道收費ETC機制圖利遠通集團」;「台北市政府辦理北捷新店機廠聯合開發案,遭監察院彈劾政府圖利美河市建案的開發商日勝生公司」;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私人產權文萌樓,可能被都更成為新型的辦公大樓」;「原本進行簽證審查的縣市環保局環工技師,負責控管水、空污排放許可等核心任務,卻因為環保局公務員專業不足而外包」;「醫院裁減員工、把各種正職員工的用派遣、臨時、外包、承攬取代,把醫療以健保的方式賣給各大財團醫院」。

作為一個台灣人,那個親切的城市墨爾本,其實離我們也不太遙遠。